和孩子的代溝問題,是令很多父母都頭疼的一大難題。不管我們在外面怎麼威風八面,可是面對孩子卻是束手無策,還沒等和孩子交流幾句,就因著觀點不合,屢次上演“爭執戰”,那條存在於父母、孩子之間的代溝,竟成了難以跨越的鴻溝。很多人不由得為此而痛心,為什麼最親的人,居然會有這麼大的摩擦隔閡呢?當矛盾激發之時,我們如何才能化解呢?
假期到了,我終於可以見到在外讀書的兒子了。
我高高興興地騎著電動車去接兒子,到了火車站看著風塵僕僕的兒子長高了也長胖了,我心裡很得安慰,心想著回家後,我可得和兒子好好嘮嘮。在回家的路上,兒子對我說:“媽,前幾天我跟同學去旅游了,那錢花的才叫個快,一個星期就花了2000元……”當聽到兒子說去旅游花了不少錢,我高興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來,心想:這孩子真不懂事,家裡本來就不富裕,還得供他上大學,他又不是不知道,怎麼還能亂花錢呢……想著想著,我心裡的火氣一個勁兒地往上竄,真想訓他幾句,可是錢都已經花了,我還能怎麼辦呢?再說了,孩子大了,我也不想在這大庭廣眾之下訓他,還是回去再說吧!
回到家,兒子放好行李包,就躺在床上休息。我坐在他旁邊,想和他嘮嘮旅游花錢的事,可又不知該怎麼說,心裡猶豫了一會兒後,輕聲問道:“你這次出去旅游都玩了些什麼?”兒子說:“有山有水挺好的,不過就是太累了。”聽到兒子說累,我更氣不打一處來,心想:旅游有什麼好玩的,這不是花錢買罪受嗎?咱家又不富裕,你怎麼就長不大呢?我止不住火氣,略帶責備的口氣對他說:“兒子,要是學校組織寫生,為了畫出好的作品,咱花錢是應該的,如果耽誤學業去旅游亂花錢這就不合適了,你也知道咱家情況,咱不能跟有錢家的孩子比……”話音剛落,兒子的臉就撂了下來,然後一扭臉轉過身背對著我,拿著手機不是微信聊天就是看視頻,明顯沒有要與我說話的意思。本來我心裡還有好多話想要跟兒子說,可看到兒子對我不理不睬的態度,我心裡挺難受的:我只不過是說他幾句,他怎麼就這麼對我呢?我這不是為他好嗎?為什麼我們母子溝通起來這麼困難?……
事後,我把這個難處帶到神的面前向神禱告,我看到一段神的話說:「雙方如果都憑著正常人性活著,再能上升到有真理,都站在正常人性的角度上替對方想,考慮到對方的難處,都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相處、說話、辦事,這中間是不是就不產生隔閡了?你說,外邦人說的代溝是怎麼產生的?不就是長輩總端著,小輩總不想讓他端著,這隔閡是不是就產生了?這隔閡就產生了,代溝就產生了,不就這麼來的嗎?父母總不端著,兒女跟父母總能交心,拿父母當知心人,這中間還有隔閡嗎?(沒有了。)尤其父母總拿兒女當奴隸,或者當小貓小狗那麼寵著,慣著,溺愛著,同時總掐著、捆著,總管制著,嚴格地管制著,最後的結果呢,兒女就不是兒女了,父母當得還挺累……」「不需要教訓,不需要大聲,也不需要喊,更不需要用生硬的詞語、語氣、語調,就學會用正常的聲調,站在正常人的位置上、地位上嘮,說,心平氣和地說,說心裡話,爭取把你所明白的,把他需要明白的你心裡知道的都倒出來,都說清楚,說明白。說明白之後他也明白了,你的負擔也得到解決了,他也不誤解了,你也更透亮了,這是不是都得造就的事?這事需要擰著說嗎?(不需要。)很多時候不需要強行灌輸。……好好嘮嗑的目的是不是為了維護父母與兒女之間正當的關係?(不是。)是為了什麼呀?我跟你說,嘮嗑的目的說小了是人與人之間有正常人性的溝通,彼此會了解心聲,這是小的方面。大的方面呢,它能了解彼此的情形,能取長補短。目的是為了什麼?是為了能彼此互相地扶持、幫助對方,就能達到這個效果。達到這個效果,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關係是不是正常啊?(是。)」(摘自《有正常人性起碼該具備什麼》)
神的話一下子點醒了我,我和兒子之所以會產生隔閡,是因為我站在父母的位置上,把自己的地位端的太高了,沒有站在兒子的角度上考慮他的想法和感受,也沒有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與兒子溝通交心,而是一味地將自己的看法灌輸給兒子,並要求他能對我的話言聽計從。本以為我嘮叨他幾句也是為他好,他得理解我的良苦用心,卻沒想到這是直接引發我和兒子產生矛盾的根本,不知不覺我們之間就產生了代溝。想想這次兒子花錢去旅游,我一聽他說七天花了2000元錢,我的血氣立馬就上來了,不分青紅皂白地就開始指責他,認為是他不懂事,不考慮家裡的經濟條件。當我將心中的不滿宣洩給兒子時,瞬間激化了我倆之間的矛盾,關系轉為僵硬化。其實,兒子已經長大了,凡事都有自己的思想、主見,我不能像對小孩一樣,啥事都得要求他按照我的來。如果我能放下當媽的身段,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與他溝通交心,站在他的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,多考慮考慮他的想法,傾聽他的心聲,之後再把自己怎麼想的和他嘮嘮,讓他也了解我的想法,那我們之間不就好溝通了嗎?有許多問題不就能迎刃而解了嗎?此時我終於知道該怎麼做了。晚飯後,我放下母親的架子,坐在床邊問兒子:“兒子,你是不是覺得我總管著你,什麼也不讓你干?其實我也不想總嘮叨你,只是有時想給你提個醒,怕你走錯了路。卻沒想到,媽這樣做,是在把自己的意思灌輸給你,卻忽略了聽聽你的看法與意見。現在你也大了,有自己的主見,有些事自己也能做主了,不能啥事都得讓你聽我的了。以後啊,有什麼話你別在心裡憋著,可以說出來,咱們互相溝通溝通。”兒子聽我這麼說,兩眼放光地看著我說:“媽,你不怪我了?”我點點頭。兒子放下手中的手機,對我說:“我也知道你和爸掙錢供我上學不容易,是我不懂事,看著同學出去玩,自己也忍不住想跟著去旅游,見見世面。我花這錢確實是太不應該了,以後我會省著點花錢的。媽你說的沒錯,這次是我錯了,我都大了,我不該那麼任性,應該多體諒體諒你和爸。”聽到兒子的話,我心裡說不出的高興,真沒想到當我放下身段,和兒子心貼心地溝通時,我們冷戰的氛圍瞬間就發生了變化。
經歷過後我才明白,和子女之間的代溝、隔閡不能光找孩子的問題,而是作為父母的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,不能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說知心話,平時總是以說教的方式與孩子對話,讓孩子受捆綁壓抑,不得釋放自由,孩子自然就反感與父母相處說話。只有將父母這個架子放下,和子女站在平等的地位上,站在他們的角度了解他們的想法,進行心與心的溝通,矛盾、誤解才會得到了化解,孩子才能把我們作父母的當成他們的知心朋友,父母和孩子之間才不會有代溝與隔閡。
經歷過後我才明白,和子女之間的代溝、隔閡不能光找孩子的問題,而是作為父母的不能放下自己的身段,不能和孩子站在平等的地位上說知心話,平時總是以說教的方式與孩子對話,讓孩子受捆綁壓抑,不得釋放自由,孩子自然就反感與父母相處說話。只有將父母這個架子放下,和子女站在平等的地位上,站在他們的角度了解他們的想法,進行心與心的溝通,矛盾、誤解才會得到了化解,孩子才能把我們作父母的當成他們的知心朋友,父母和孩子之間才不會有代溝與隔閡。
文章轉載網絡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